原标题:《因法之名》如果陈谦和没有隐藏指纹,许志逸恐怕还是会含冤入狱
许志逸案平反了、杀害柳莎莎的凶手也找到了,可以说《因法之名》的剧情已经接近尾声了。不过在这里想讨论一下陈谦和,准确的说是陈谦和隐藏的那两枚指纹,对许志逸案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。

有人会认为如果陈谦和没有隐藏那两枚指纹的话,说不定许志逸就不会含冤入狱了。对于这种看法,起码我个人是不认同的。其实《因法之名》这部剧看到现在,不难发现当年给许志逸定罪根据是相当薄弱的,以“疑罪从无”的标准来看判无罪都合情合理。当然许志逸案受到了那个年代的限制,正如老检察官王守一所说,当时的标准是“疑罪从轻”。可以说许志逸案不仅仅是具体到某个人身上的错误,而是社会进步必然要付出的代价。

当然具体到个人身上,比如葛大杰、陈谦和,包括当时给这件案子施加压力的有关领导都有责任。假如陈谦和把发现的那两枚交了上去,估计以葛大杰当时的状态,也一样会认定许志逸是凶手。在这里要提一下,之前一直不明白陈谦和、葛大杰为什么都要去摸木门外边的铁栅栏门。后来突然想明白了,两人其实想试试隔着铁栅栏门能不能摸到木门。如果能摸到的话,那么木门上的指纹就无法证明有第四人进入到犯罪现场了。从毕四新的口供得知,隔着铁栅栏是摸不到木门的,所以那两枚指纹绝对是可以颠覆许志逸案的重要证据。

既然如此,为什么说葛大杰依然会认定许志逸是凶手呢?剧中葛大杰不止一次回忆许志逸案,每次回忆的经过都大致相同。回忆的前半段的确和案子有关系,但是结尾的时候总是出现仇慕的死。然后葛大杰就回忆不下去了,继而坚定许志逸就是凶手。从这个细节上来说,作为案件的主要负责人,葛大杰已经对许志逸产生了怨恨。进一步来说,在葛大杰内心深处就希望许志逸是凶手。因为这样葛大杰就可以把许志逸送进监狱,甚至是把许志逸送上断头台。要不是“疑罪从轻”的理念,恐怕许志逸早已经不在人世了,这样葛大杰就可以为仇慕报仇了。

不要说那两枚指纹了,当时还有DNA报告摆在眼前,葛大杰依然认定许志逸就是凶手。虽然关于DNA报告,陈谦和给出过一个解释,但是那个解释同样无法得到证明,作为案件的主要负责人葛大杰绝对不应该轻易采信的。但是葛大杰偏偏就采信了,实际上此时的葛大杰已经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了。所以即使陈谦和拿出来那两枚指纹,恐怕也改变不了许志逸案当年的结果。
-
装死而死的概率大大高于拼命往前冲战死的概率,而且耻辱,如果被发现了可能还要连累族人,所以首排士兵宁愿往前冲也不愿意装死,分析如下。 前四种的前提都是先往前冲,最后一种是装死,比较一下肯定是装死的结果是最不…...
2019-10-27
-
之前笔者看到还有人说解放军会给女兵发放镜子,这是不正确的,发放镜子不仅会对解放军造成伤亡,对俘虏女兵也是会造成伤亡,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。 她们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原因的,越军一向以残忍出名,这…...
2019-10-27
-
这尊马克思银质胸像,其来历和意义非同寻常:这尊银像,于19世纪由苏俄莫斯科流传到中国,它同中国共产党的兴衰起伏相依相存,风雨同舟。共产国际经过研究,接受了各国学员的意见,挑选了美工人员进行设计,又挑选了银…...
2019-10-27
-
“商人”——以有财有势成为第二号高危职业 难怪朱元璋那么讨厌商人,因为在跟他一起争夺天下的各路豪杰中,就有张士诚和方国珍是商人出身,张士诚是盐商,方国珍是海商。这二位都是明朝军镇的戍边士兵,两人的职业…...
2019-10-27
-
我们在看一件楷书的时候,我们没有见过哪件楷书作品是涂改过的,一般就是碑板上的,要摸就是摩崖、墓碑,很正规认真,一般来说,到了唐朝以后,楷书,就是正书,正儿八经的书法,代表正统,《祭侄稿》是草稿,包括草…...
2019-10-27
-
1992年10月23日至28日,明仁天皇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华,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访问过中国的日本天皇,也是首次访华的日本天皇。因为大闸蟹在上桌时,厨师就已经将蟹盖打开,所以明仁天皇在吃螃蟹时显得非常从容淡定…...
2019-10-27
-
在开谈女特工之前,西西不得不提军统谍王戴笠,由他选拔训练的女特工可谓特工里的王者了。 因为某些“你懂的”原因,戴笠在他的故乡浙江衢州开设过一个“女特工训练班”,用以秘密培训高素质的特工人员,对于这个培训班,…...
2019-10-27
-
短短一年八个月,这个坑就被填满了,可见木村兵太郎的累累罪行。 木村兵太郎输的憋屈,就又一次拿平民出气,他公然下令,要以士兵损失两倍的数量去屠杀百姓,这就是臭名昭著的“仰光大屠杀”,木村兵太郎也因此被称为“…...
2019-10-27
-
由于这套地下工事是一项隐秘工程,日本向世界公开宣布投降后,很多日军都回到了国内,而这套工事也就随之被遗弃。苏联军队接到消息后,立即对日军地下防线发起了进攻清扫战场,这时人们才发现,这个地下工事面积非常大,而且…...
2019-10-27
-
再者,护国战争后,蔡锷已是名满天下,就连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也要将其所编之《盾鼻集》送请其得意弟子蔡锷为之作序,那么,如果《总序》真是蔡锷为李根源所作,即便如曾文所言,1914年“在国内处于袁世凯高压统治下,无论…...
2019-10-27